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說文解字

許慎《說文解字》改變了周、秦到漢字書的編纂方法,將所收字編成四言、七言韻語的形式,開創了部首編排法,共分爲五百四十部。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部首編排法是漢語字典、詞典根據漢字的字形特點利用它的偏旁同一性來編排詞條的一種方法。同一偏旁的字歸在一起,成爲一部,那個偏旁列在開頭作爲部首,所以叫部首編排法。這種方法最早由許慎發明。他在《說文解字》裏把收列的九千多個單字分排在五百四—卜個獨體字之下,這五百四十個獨體字就稱作部首。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第2張

部首字和它所統轄的字不只在字形上有聯繫,而且在字義上也有聯繫,所謂“凡某之屬皆從某”就是這個意思。但是《說文解字》定的部首太多,並且部首與部首之間以及一個部首內部的所屬字之間的排次依然不太清楚。明代梅鷹柞編纂《字彙》,鑽“對這兩個缺點作了重大的改進,首先簡化部首數量,從五百四十部變爲二百一十四部,把可以合併爲一部的字都合在一起;其次規定部首之間以及一個部首內部的所屬字之間一律依據筆畫多少排次,使編排條理更加完善清楚。《字彙》這套方法後來經過《康熙字典》的採用,就完全定型下來,成爲晚近我國一般漢語字、詞典的最主要的編排方法。

部首編排法起源於哪部典籍? 第3張

《中華大喀典》、舊《辭源》、舊《辭海》等用的都是這套方法。部首編排法的最大優點是運用字形標準,使能據形查字;而且同部首的字在字義上有一定的聯繫,如“烏”部多爲鳥名,“龜”部多爲魚名,“廣”部多與疾病有關,“手”部多與手的動作有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分類編排法的優點。總的來說,大多數漢字在查檢上並無困難,因此容易爲一般人接受,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