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常言說“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慾”?

今天就讓小編爲各位分析一下請問常言說“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慾”?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常言說“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慾”?謝謝大家!

請問常言說“七情六慾”是哪“七情”哪“六慾”?

操作方法

七情六慾這種說法最早都來自儒家,七情在《禮記》中的解釋指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慾出自《呂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產生的慾望,後來更加詳細的說法是見欲,聽欲,香欲,味欲,觸欲,意欲(最後這一點是思想上的慾望)。

後來佛教傳入中國,爲了更好傳播,把很多傳統文化,加上自己的教義和佛教的理解,進行了一定的改變,佛教的七情是指,喜,怒,憂,懼,愛,憎,欲,在佛教中六慾則是指色慾,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七情六慾都是源自於人最本能產生的情緒,七情是最爲基礎的情感差別不大,但是六慾我還是覺得《呂氏春秋》的解釋最爲貼切,慾望也被是爲人類原始的本能,佛教的六慾的解釋是基於宗教教義,《呂氏春秋》對六慾的解釋則是基於人原始的慾望。

七情六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幾乎所有人都非常熟悉。那麼,這文化是從哪裏哪來的,什麼叫七情,什麼又叫六慾?

所謂七情,說的是喜、怒、哀、懼、愛、惡、欲,這個說法來自佛教。六慾,最初來自《呂氏春秋》,當時沒有說明白到底六慾是哪幾個,後來人給總結成了“生、死、耳、目、口、鼻”,用來指代人的各種慾望。

實際上,《禮記 禮運大同篇》裏面是最早提到七情的,但是中國古人只是說到了四個,即“喜、怒、哀、樂”,這是我們最常聽說的版本,而後面幾種是因爲前面這四種情緒而來的,有時是得不到而痛苦,有時是得到了而歡喜,有時是失去了而哀傷,總之都圍繞最初的四種情緒誕生。

七情六慾,用來說人性最合適不過,人心本就複雜,人性更是不可深究,大概這就是古人的看法吧。

所謂“七情六慾”,我國中醫學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與生俱來的情志稱爲“七情”。

而六慾則出自《呂氏春秋》,最初是指:“生,死,耳,目,口,鼻”所產生的慾望,後來更加詳細的說法是:見欲(視覺)、聽欲(聽覺)、香欲(嗅覺)、味欲(味覺)、觸欲(觸覺)、意欲。

俗話說:“花有五顏六色,人有七情六慾。”“七情六慾”對我們行爲表現影響很大。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我們的感情也都是與世俱來的。所以,我們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無不與我們的“七情六慾”息息相關。

現在我簡單地解釋一下所謂的“七情”對人的影響:

“七情”,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產生的七種情緒,也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正常現象。比如,遇到了高興的事情,就會快樂、會喜歡;而遇到了糟糕的事情,就會生氣、憂傷或憤怒。但是,有俗話說“怒傷肝”,“喜傷心”,也就是情緒過激會傷害臟腑。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這就是中醫學上的“內傷七情”。

所以,“七情”與體內的臟腑的功能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中醫學認爲,各種情緒過激對身體的傷害分別分:“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驚傷腎”等。

中醫認爲,七情爲五臟所主,並與五臟的生理、病理變化相關聯,一慎一怒都能影響到臟腑的功能。一旦情緒激動過度,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性的情緒刺激下,就會使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引發身體的各種疾病。比如,喜爲心志,怒爲肝志,思爲脾志,悲爲肺志,恐爲腎志。因此,七情波動能影響人的陰陽氣血平衡和運行,過於偏激的情緒是傷害身體的之暗器。

所以,做人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發生,學會調節情緒,使自己情緒平衡,心態平和,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七情六慾是指人們與生俱來的一些心理反應。不同的學術、門派、宗教對七情六慾的定義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說法都承認七情六慾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說法,六慾:色、聲、香、味、觸、法 ;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