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兩種肉

膾炙人口中的膾和炙指的是兩種肉,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

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膾炙人口,讀音是kuài zhì rén kǒu,膾和炙指的是兩種肉,成語意思是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的稱讚和傳頌。出自五代·王定寶《唐摭言》卷十:“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牀琴有聲’……皆膾炙人口。”膾,細切的魚、肉等食材;“炙”是會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兩個組成部分去體會它的意思。即明火烹飪,指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乾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爲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第2張

成語典故:孔子的弟子曾與曾參爲兩父子,曾死後,曾參爲悼念父親曾而不吃羊棗。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聽說後,就問孟子膾炙和羊哪個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公孫丑問爲什麼曾子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孟子告訴他這是爲了避諱而選擇的結果。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爲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第3張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爲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麼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爲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膾炙人口的膾炙意思是什麼? 第4張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裏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