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爲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元宵節的由來

操作方法

(01)元宵節的來歷與漢文帝有關。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襄與開過老陳周勃、陳平等,一起設計除了呂祿,“諸呂之亂”在正月十五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爲紀念平息“諸呂之亂”,每年正月十五夜,他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叫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由來 第2張

(02)元宵節觀燈起於漢明帝漢明帝時期(公元58~75年)提倡佛法,敕令在元宵節點燈敬佛,這就開了元宵節放燈的先例。以後,京城和民間每年元宵節之夜都有放燈的活動。隋唐時,這個習俗爲人們所重視,當時已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規模更爲壯觀,常常綿延數十里。關於元宵節鬧花燈,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消滅他們。有一隻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獵人射殺了。玉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命令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燒盡人間的一切。玉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悄悄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此時,有一位長者建議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家家都張燈結綵、點響爆竹,以迷惑天帝。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在燃燒,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的由來 第3張

(03)吃元宵流行於宋代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元宵節的由來 第4張

(04)逐鼠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05)迎紫姑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說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06)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特別提示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爲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