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

元宵是一種中國人依照習俗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和春節烹製食用的食品。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爲元宵。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
元宵的做法,是以餡爲基礎。大致過程是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裏,倒上江米粉,“篩”起來了。隨着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

操作方法

(01)來歷: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爲“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爲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02)做元宵:米淘洗完後,用涼水浸12小時左右,撈起用水淋過,帶水磨成漿,裝入布袋吊起瀝水,成粉團。黑芝麻淘洗後瀝乾水,用不火炒熱,放涼後碾碎。豬板油去膜,絞碎,放入盆中加入白糖、芝麻粉拌成餡。

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 第2張

(03)滾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裏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包湯圓: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

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 第3張

(04)煮元宵(湯圓):鍋中放水,沸卑鄙放湯圓,待湯圓浮起加入少量冷水,並用勺撥幾下,以防粘鍋。約6-7分鐘左就可以了。煮熟後散些桂花就好了。

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 第4張

特別提示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