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傳說公元前340年,屈原不忍面臨亡國之痛投河自盡,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糉子便由此改進而來並慢慢成爲端午美食,以此紀念屈原。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一般認爲,它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

在《史記》記載,屈原是楚國的大臣。屈原一心想着聯和齊國對抗秦國。然而,屈原的想法卻遭到了反對,最後屈原遭遇陷害,被貶黜。在流放期間,當屈原得知楚國被秦國攻破之後,傷心欲絕,抱石投汨羅江。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第2張

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第3張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爲我國端午節美食。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第4張

除了紀念屈原一說,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以下幾種說法:

說法一:“九子糉”的傳說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糉後,龍顏大喜,讚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糉爭新。”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糉大多是作爲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故“九子糉”。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讚美九子糉的詩篇:“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覆鬆。”糉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我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糉、赤豆糉、蠶豆糉、棗子糉、玫瑰糉、瓜仁糉、豆沙豬油糉、棗泥豬油糉等。鹹味有:豬肉糉、火腿糉、香腸糉、蝦仁糉、肉丁糉等,但以豬肉糉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糉、豆蓉糉、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糉兩味的“雙拼糉”。這些糉子均以佐糉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糉子家族異彩紛呈。

端午爲什麼吃糉子? 第5張

說法二: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糉寓意求子。九子糉是糉子的一種,即爲九隻糉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糉大多是作爲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爲“糉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糉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糉子”是“衆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