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是哪個部位

踝關節由組成小腿骨骼的脛骨、腓骨遠端與距骨構成,又名距骨小腿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承重關節,在行走、跑動、跳躍時具有穩定人體平衡的重要作用。

操作方法

(01)踝關節由組成小腿骨骼的脛骨、腓骨遠端與距骨構成,又名距骨小腿關節,是人體的重要承重關節,在行走、跑動、跳躍時具有穩定人體平衡的重要作用。其主要結構性功能是背屈和跖屈,即勾腳和伸腳。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於90°爲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於直角爲跖屈。使踝關節背屈的肌肉主要有脛骨前肌、伸趾長肌、伸拇長肌和第三腓骨肌,使踝關節跖屈的主要肌肉有腓腸肌、比目魚肌,其次是脛骨後肌、屈拇長肌、腓骨長肌。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範圍的側方運動,即轉動腳踝。

踝關節是哪個部位

(02)脛骨下端與腳部結合處的骨骼點向內和向下突出的部分分別爲內踝和後踝,腓骨下端與腳部結合處的骨骼點的突出部分爲外踝。外踝較內踝低約25px,偏後約25px,後踝較前踝更向下移。內踝、外踝和後踝共同構成踝穴,踝關節的中心、位於腳部7塊跗骨中最高位置的距骨則被容納在踝穴內。距骨分爲頭、頸、體3部分,與足舟骨、跟骨、脛骨、腓骨分別形成關節。距骨體前寬後窄,背屈時距骨體較寬處入踝穴,跖屈時距骨體較窄處出踝穴。其關節面從前向後凹陷,與脛骨下端的凸面共同組成滑車關節,既便於踝關節的屈伸運動,又可防止踝關節向後脫位。踝關節的關節囊附着於各關節面的周圍,前、後壁薄而鬆弛,兩側較緊。與髖關節和膝關節相比較,踝關節較細小,踝部和腳部26塊骨頭較脆弱,缺乏肌肉保護,但卻承擔着全身的重量,維持身體的平衡,因此,連接踝關節的相關韌帶對維持關節穩定性顯得至關重要。

(03)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下脛腓聯合韌帶、內側的脛側副韌帶和外側的腓側副韌帶等共同維持。下脛腓聯合韌帶由下脛腓前韌帶、骨間韌帶、下脛腓後韌帶、下脛腓橫韌帶構成,具有保持踝關節緊固和彈性,傳遞和調節腓骨負重,維持踝關節的力學穩定性的作用。堅韌的內側副韌帶又稱爲三角韌帶,從內踝處呈扇形向下分別連接距骨、跟骨和舟骨3塊足骨,由後向前分別爲脛距後韌帶、脛跟韌帶、脛舟韌帶和位於其內側的脛距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具有防止距骨外旋和外移,保持踝關節側向穩定的作用。外側的腓側副韌帶較爲薄弱,從外踝連結距骨、跟骨,由前向後分別爲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距腓後韌帶。其中,距腓前韌帶跖屈位限制足內翻,中立位對抗脛骨前移;跟腓韌帶中立位限制足內翻,同時限制距骨前移;距腓後韌帶防止小腿骨向前脫位,限制踝關節過度背屈。

踝關節是哪個部位 第2張

(04)踝關節還具有維持身體平衡的本體感覺功能,主要是由相關的神經、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等軟組織系統與後天的生活、運動等方式密切融合而成。先天條件較好或長期堅持運動鍛鍊,其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平衡能力相對就較強,受到傷病侵害的機率就很低。作爲人體承重最大的關節,踝關節的關節活動度較爲有限,中立位足外緣與小腿呈90°,無內翻或外翻,背伸20~30°, 跖屈40~50°。

(05)踝關節與膝關節和髖關節相比,顯得細小且缺少肌肉保護,加之活動頻,韌帶多,相對的關節面也多,因此,在行走、跑動、跳躍時,踝關節因間接或直接暴力極易發生內翻、外翻韌帶損傷以及下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嚴重時致使韌帶附着點撕脫骨折、關節軟骨損傷或踝部骨折,是人體最容易受傷的關節。韌帶、軟骨本身血運營養差,損傷後不易癒合,易形成踝關節滑膜炎、踝關節骨關節病等慢性疾患,影響踝關節負重和行走。除先天性和遺傳因素以外,踝關節的韌帶損傷是引發踝關節疾患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