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把辦事馬虎的人稱作“馬大哈”?

出自相聲界泰斗馬三立老師的相聲《買猴兒》。裏面的主人公馬大哈是一個做事丟三落四、粗心大意的人。從此,“馬大哈”就用來形容辦事馬虎的人了。

爲什麼把辦事馬虎的人稱作“馬大哈”?

《買猴兒》講了這樣一段妙趣橫生的故事。說有一個差不多先生名叫馬大哈,辦事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儘管當了領導,他依然因循陋習。都說人以類聚,物以羣分,馬大哈先生的領導及下屬都和他犯一個毛病,什麼事差不多就行,馬馬虎虎就過去了。話說有一天,馬大哈下了個公告,意思是說公司沒貨了,請上級批准到天津市東北角買五十箱猴牌肥皂回來。馬大哈於是向上級提出申請,並在申請書上寫到:“到東北買猴50只。”上級接到申請,心想,這人辦事我們放心,於是看都沒看就批了。領導的決策自然有他的道理,就算下屬覺得再不合邏輯,也得全力執行。只是這猴子確實不好買,怎麼說猴子現在也是國家的保護動物,哪能說讓你買就能買得到。經過多方洽談,又歷經了一系列手續,50只猴子終於採購齊了。當採購員將50只猴子帶回百貨公司的時候,全公司都熱鬧了起來。爲了制伏這50只猴子,百貨公司亂作一團,上演了一場笑料百出的鬧劇。相聲一經播出,人們立即在生活中找到了形形色色的“馬大哈”。於是,那些事事無所謂、差不多就行、丟三落四、馬馬虎虎的人便被稱爲“馬大哈”。

爲什麼把辦事馬虎的人稱作“馬大哈”? 第2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