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如何分清敵我?

主要是通過軍服、武器裝備、軍旗、口令、陣型、頭巾等方法區分敵我的。

古代戰爭中如何分清敵我?

在古代軍隊除了盔甲以外軍旗是最重要的敵我識別標識,根據軍法,旗幟倒了,全隊集體斬首。然而,仗打到紅眼睛的地步,旗幟可能被火箭焚燬或者人馬踩踏之下實在是找不到了,這就給區分對面的部隊是否是友軍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據盔纓和鎧甲的樣式判斷敵我。中國在古代諸侯割據,城邦與城邦之間的戰爭連年不斷,頻繁的戰爭也造成了各大城邦的嚴重消耗,很多時候朝廷往往不給士兵發放鎧甲,因爲鎧甲頭盔是金屬或皮革製品,在古代,這是很昂貴的軍事裝備,除非精銳部隊,或者任務非常艱鉅。否則,士兵是沒有盔甲的,盔纓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有些士兵家境不錯,爲了保命,自備了盔甲,也是樣式不一,很難區分敵我。

還有一個方法是根據口音髮髻。這個方式在對外族作戰時是可以的,例如,對匈奴作戰,對突厥作戰,都很容易區分敵我。然而,像隋末唐初這種亂世,人們流動性很大,不好區分。例如,保護隋煬帝的禁衛軍就是陝西人,他們的對手鄭軍和瓦崗軍則是雜七雜八哪裏都有,鄭軍中有江淮兵,瓦崗軍更是五花八門,來自全國各地。府兵大多爲漢人,髮髻、服飾、相貌方面實在是不太好區分。

古代戰爭中如何分清敵我? 第2張

口令識別法,口令雖然容易識別,但是,戰場上模仿對方口令的比比皆是,再者,古代軍隊通訊不發達,完全靠輕騎或兩條腿跑着送到,往往會造成口令不一致的問題。再者,中國自古就有成百上千種方言,比如,今天廣東士兵和來自河北的友軍之間,如果用方言問答口令會是一個啼笑皆非的結果。有人可能會問,古代不是也有官話(官方規定的標準普通話)嗎?答案是有,但是,士兵都來自於社會的底層,是普通勞動人民,自然不會像達官貴人那樣說一口標準的官話,這個是毋庸置疑的。

較爲容易辦到的是,通過抹額(類似於頭巾)的顏色、隊伍的旗幟(旗幟倒下之前)、口令相結合來判斷敵我。例如,黃巾軍的黃巾就是個顯著的、容易辦到的標誌。 另外,我認爲,即使是亂世,國力不足,也應該是有一定的統一要求。例如,戰國時期軍隊雖然自備服裝,卻是有統一的顏色要求,秦國尚黑,齊國尚紅,等等。

古代戰爭中如何分清敵我? 第3張

如果進入到肉搏戰,此時區分敵我的關鍵就在於陣型了,這個時候將領對軍隊的控制力基本等於零,只能依靠之前的排兵佈陣保證自己的軍隊面向敵軍,在混戰中儘量保持隊形,如果陣型被擊破,那麼等待軍隊的只能是潰退,這也是爲什麼古代軍隊平均減員30%就會崩潰的原因之一。

像是後金這種幾乎沒有陣型的軍隊,在減員10%左右的時候就有可能崩潰,只不過明朝連這10%的戰損都很少打出來。

再比如戚繼光的戚家軍,他們則是用嚴格的軍法,通過喇叭、傳令兵、腰牌、旗幟,來保證自己的隊形,在大陣下還設有鴛鴦陣這樣的小陣,區分敵我還是很容易的。但即使如此,也免不了在混亂條件下被隊友誤傷。

在晚清時期,爲了增強軍隊控制力,湘軍和淮軍採用了將同鄉士兵編爲一組的辦法,大家都是同鄉,怎麼說也是面熟,而且依靠宗族鄉親的關係,大家能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

在現代戰爭中,仍然常常有誤傷的情況,所以在古代區分敵我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