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劇變的主要的三大原因

東歐劇變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內因:
1.歷史原因
東歐國家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進行了革命鬥爭;社會主義蘇聯強有力的援助。所以,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各國的共產黨一直以老子黨自居。在蘇聯大國主義的控制下,東歐各國實際上沒有取得獨立自主的權利。爲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着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政外交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係;在經濟上,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成爲東歐各國惟一可奉行的社會主義模式。東歐各國完全背離了各自的具體國情,成了美蘇冷戰的犧牲品。
2.經濟原因
照搬蘇聯模式所帶來的消極後果,促使東歐各國不同程度上擺脫蘇聯模式束縛的要求,50~8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出現了高潮。但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沒有對舊體制進行根本改革。以致改革成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
3.政治原因
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現象出現。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各國黨和政府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獲取相當數量的羣衆的支持並最終以大選的形式獲取政權。

東歐劇變的主要的三大原因

外因:
1.蘇聯因素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據估計,從1972年到1981年,蘇聯對東歐的貿易補貼總額爲 1019億美元。爲了甩掉東歐這個經濟包袱,蘇聯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即建設“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推動了東歐各國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
2.西方因素。
“和平演變”戰略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其目標是使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私有化、政治多元化、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西方化,最終使社會主義國家演變爲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以美國爲領導的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東歐是西方實施這一戰略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採用的手法有: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的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干涉內政,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的反對勢力。

東歐劇變的主要的三大原因 第2張

東歐劇變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後, 雅爾塔體系開始形成。1949年,美國主導的 北約成立,大力扶植反蘇政權(暫不論是民主或 獨裁體系)。另一方面,蘇聯則加強其對東歐各國實行軍事佔領,推行共產主義並扶植親蘇的共產黨政權。1955年, 華沙公約組織成立,除了 南斯拉夫外,所有東歐國家均加入,以蘇聯爲首的 社會主義陣營在東歐正式結成軍事同盟。美蘇兩國之間的政治集團於歐洲展開全面對峙, 歷史進入“ 冷戰時期”。
冷戰後期,東歐各國在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內因上:在經濟方面,東歐襲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片面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水準仍然很低;在政治方面,東歐各國的 執政黨和政府因爲缺乏監督和選舉, 貪污腐敗、踐踏法律和人權的行爲層出不窮。在外因上:蘇聯在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推行的建設“ 民主社會主義”綱領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同時戈爾巴喬夫採取“ 辛納屈主義”減少了對東歐國家的控制。可以說,東歐民主化是東歐各國在冷戰期間長期積累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在這些地區推行“和平演變”政策並協助其“民主化”。

東歐劇變的主要的三大原因 第3張

東歐劇變的意義
東歐劇變使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徹底擺脫了蘇聯的統治,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走上了自由民主的體制。東歐劇變的啓示很多,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一定要找到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道路,其它國家再好不適合自己的發展終究也是別人的。如果硬套用其它國家的發展路線,最終還是會導致水土不服,好的發展路線也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完善,社會主義必須與本國國情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