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穀是什麼?

稻;黍;稷;麥;菽

“谷”原來是指有殼的糧食;象稻、稷(即穀子)、黍(亦稱黃米)等外面都有一層殼,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從殼的音來的。五穀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五種穀物,後泛指糧食類作物。關於五穀主流的說法是稻(俗稱水稻、大米)、黍(俗稱黃米)、稷(又稱粟,俗稱小米)、麥(俗稱小麥,製作麪粉用)、菽(俗稱大豆)。

五穀是什麼?

“五穀”即是古代所指的五種穀物。比《論語》更古的書如《詩經》、《書經》等裏面,只有“百穀”,沒有說“五穀”的。從百穀到五穀,是不是糧食作物的種類減少了呢?不是的。當初人們往往把一種作物的幾種不同品種一個個起上一個專名,這樣列舉起來就多了。而且“百”字在這裏不過是用來指多的意思,也並不是真有一百種。五穀這一名詞的出現,標誌着人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分類概念,同時反映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有五種。五穀中的粟、黍等作物,由於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長期短等特性,因而在北方旱地原始栽培情況下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至春秋、戰國時期,菽所具有的“保歲易爲”特徵被人發現,菽也與粟一道成了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糧食。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宿麥(冬麥)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長季節進行種植,並能起到解決青黃不接的作用,加上這時發明了石圓磨,麥子的食用從粒食發展到麪食,適口性大大提高,使麥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重視,從而發展成爲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並與粟相提並論。儒家經典《春秋》一書中,它谷不書,至於禾麥不成則書之。可見,聖人在五穀之中最重視麥與禾。西漢時期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等都曾致力於在關中地區推廣小麥種植。

五穀是什麼? 第2張

漢代關中人口的增加與麥作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直到唐宋以前,北方的人口都多於南方的人口。但唐宋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中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集中於東南地區,這正是秦漢以來被稱爲“地廣人稀”的楚越之地。宋代南方人口已超過北方,有人估計是6:4;此後至今一直是南方人口密度遠大於北方。南方人口的增加是與水稻生產分不開的。水稻很適合於雨量充沛的南方地區種植,但最初並不起眼,甚至被排除在五穀之外。然而卻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