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簡要回答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朝。當時官方規定一般學校都要以教授儒家經典爲主。而且將儒家經典分爲“正經”和“旁經”兩類。其中正經是重中之重,必須都很熟悉且對一兩部極其精通才算學成。讀“正經”的人也稱爲“正經人”,而讀其他的書則被視爲不務正業。後來正經被引申爲態度莊重、正派的意思。

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在現在的生活中,正經與否就代表了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在以前,一般把正派的人稱爲正經人,這是爲什麼呢?下面就來說說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詳細內容

“正經”一說最早出現在唐代。唐代,政府規定除音樂、算學等專門性學校外,其他學校都以儒家經典爲基本教學內容,並進一步將儒家經典分爲“正經”和“旁經”。其中“正經”部分爲學生必學之課,要求至少要全部熟悉,並精通其中的一部分,方可畢業。

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第2張

具體而言,正經又可分爲“大經”、“中經”、“小經”三類。其中《禮記》、《春秋左氏傳》爲大經,學制爲三年;《詩經》、《周禮》、《儀禮》爲中經,學制爲二年;《周易》、《尚書》、《春秋公羊傳》、《穀梁傳》則被稱爲小經,學制爲一年半。而“旁經”則是指《孝經》和《論語》,學制爲一年。

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第3張

相比而言,學校對於“正經”的教學要重視得多,每一門經都有專門精通這一經的老師講解,對學生學習“正經”的要求也比“旁經”高得多。後來,隨着儒家學說的演變發展,“正經”具體所指也有所變化。到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將《論語》提出來,與《孟子》、《中庸》、《大學》併爲“四書”,加上《詩》、《書》、《易》、《禮》、《春秋》的“五經”,形成“四書五經”。此後,“四書五經”成爲讀書人奉爲圭臬的“正經”。

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第4張

另外,歷史上也一度有人將儒家的“十三經”都作爲“正經”,而將其他“諸子”著作作爲“ 旁經”的分類法。比如晉代的葛洪在《抱朴子·百家》裏言:“正經爲道義之淵海,子書爲增深之川流。”總體而言,因爲儒家學說一直爲統治者所推崇,這些“正經”變來變去也不出儒家“十三經”。因爲歷代科舉考試都是以這些“正經”爲考試內容,對於“正經”的掌握水平決定了讀書人的命運。因此讀“正經”就包含有做官的可能性而被視爲“正經事”,讀“正經”的人也稱爲“正經人”,而讀其他的書則被視爲不務正業。

爲什麼稱正派的人爲正經人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