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是秦始皇在位的時候徵調大量的民夫,結合春秋戰國時期北方諸國爲了抵禦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牆,修建了歷史上著名的萬里長城,秦滅亡後,後續國家陸續補修,特別是在明朝時期,爲了抵禦清軍入侵,補修和延伸了長城,終形成了今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的萬里長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爲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秦始皇又將長城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

長城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爲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長城是我國最大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其修築和使用年代之長久、規模之宏大、形制之複雜、體系之嚴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

長城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第2張

長城修建始於春秋戰國,一爲防禦其它諸侯國,二爲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秦統一全國後,以燕趙秦原邊牆爲基礎,構築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漢爲防止匈奴南侵,於秦長城以北築外長城,西起羅布泊,東止鴨綠江,綿延長達兩萬裏,爲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長城。

長城的歷史背景有哪些? 第3張

明長城爲最後一次修建,也是最爲堅固的萬里長城,東起遼東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6300多公里,並形成了由牆體、城臺、烽燧、關隘等所組合的邊疆軍事防禦體系,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長城不僅具有防禦擾掠的軍事功能,長城還有保護通訊和商旅往來的重要的對外開放功用。萬里長城“上下二千年,縱橫十萬裏”,成爲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象徵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