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其意義在於通過追思先人,牢記民族根本。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七月半祭祖習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間的祭祖節,其意義是通過對先人的追思,提醒自己不忘根本,而非“鬼節”(“鬼節”是後來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是從道教中元普渡開鬼門關的思想演變而來)。七月半祭祖節被稱爲“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大約北魏時期)道教的說法。將中元與上元、下元合稱“三元”。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第2張

據說中元之日,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衆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因此又稱鬼節,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點荷燈爲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道士建醮祈禱,內容是爲亡魂的靈魂超度。不過我們都知道這些是道教在宣揚自己教義時牽強附會的內容,並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中元節本質上只是生人對逝去的先人的追思懷念,不忘根本。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第3張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這節日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在民間世俗裏,“七月半”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不忘根本。在佛教裏,七月又稱“歡喜月”、“佛歡喜日”、“吉祥月”,“報恩月”。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着重於爲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第4張

一般認爲,中元節也即爲“盂蘭盆節”;其實這種認識存在很大的誤解。正確來講,七月十四祭祖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是分屬於民間俗信、道教與佛教的說法,三者呈並列關係,而非一個節日的三個不同名稱。自道教興起後,“三元說”的“中元”二字,在唐中後期正式被固定爲節名,並將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這個節日是三俗合一的節日。

中元節祭祀的意義是什麼? 第5張

到了當代,雖又重提傳統文化的復興,但“七月半”祭祖追遠的文化意蘊很大程度上與清明節共有。加上由後期演變成的“中元節”所賦予與鬼魅“迷信”的密切關聯,所以在現有的節日體系中並沒有得到突出。如今原始內涵的“七月半”祭祀活動,多是民衆自發地、零星地在家庭內舉行,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