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有人說英語很難學,這是一個錯誤的思想,因爲更難學的是中文,它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內容比較多,信息量也比較大。在中國先秦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情況,那是文化鼎盛時期,是文明史的重要一筆,儒家思想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現。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一起看看吧。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問: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答: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觀點論,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

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這就是一個持之以恆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第二層理論: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建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是說人的道德如果能達到中庸,就是最高的道德,百姓一直在努力追求。中庸不是不能實現,而是很難實現。爲什麼?因爲中庸沒有量化的標準,只能靠我們自己來感悟。如果將中庸進行量化處理,那中庸就容易實現了。

談中庸,必須要談道,道離不開目標,沒有目標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中國聖人的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談中庸要談到讓大家可以實踐爲好,也就是現代的接地氣。

再就是,庸的基本詞義是需求,是追求目標過程中的需求,是人和人(或物)之間互動過程中所獲得的量與所付出的量。比如吃飯要七成飽,就是人和食物之間的互動的量。比如要寬容,就是人與人互動中情緒的表現量在中度。沒有情緒是不可能的,但將情緒控制在一個度裏還是可以修煉的。

總結:看完小編整理的文章,大家對中庸之道有更多的瞭解吧。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就有了解過它,學校畢業後就忘記的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