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住院後,醫生說性格因素佔了一大部分,該怎麼辦?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看看精神病人住院後,醫生說性格因素佔了一大部分,該怎麼辦?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性格因素造成的精神病,該怎麼辦呢?

精神病人住院後,醫生說性格因素佔了一大部分,該怎麼辦?

操作方法

性格引起的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有很多因素引起的,精神病患者在住院的時候,他會很聽醫生的話,而且還很尊重護士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因爲精神病患者他平時性格古怪,內向不愛說話,不喜歡和社會上的人交流,

天天不出門自己把自己關在家裏,面對自己於自己交流和談話,只能一個人在發呆,

所以他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對外面環境不適應無法面對社會的人溝通和交流,

性格會影響到自己的命運和人生,自己的生活回在自己的性格手中,在他的生活中只有他自己,沒有感情沒有親情。沒有自己的人生。

精神病患者的無奈,不懂自己是否得了什麼病,他自己無法理解自己,不知道要怎樣去生活,他這一生只能在痛苦之中度過,

希望天下父母有心裏疾病的孩子,要多付一點時間去了解孩子的病情,幫助病人早日康復!

真正的精神病人其實不存在具有某種明顯性格。

形成精神病有兩種途徑:

以生理,遺傳性疾病過渡到精神疾病的患者,比如腦傷或基因問題致神經系統受損,患者意識,語言,情感,行爲,認知能力等單一或同時逐漸失調,整體功能處於某個點停滯,或者過一段時間繼續重化。

以心理非和諧因素爲基礎,生活質量很差,逐漸過渡到形成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形成共病。在極端外力和持續無關愛孤獨態聯合壓力作用下,可能崩潰喪失意識辨別力,社會功能等,積累而成精神病態。

所有所謂軟弱個性者在家庭裏屬於始終被迫理解他人,在社會上基本上也時刻處於被淘汰境況。這和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生存技能的欠缺有極大關係,實際上與性格是無關的。多數人生來就不具備優質競爭資源,這是事實。比如都想出生在有權有錢的家庭。而人們往往不願觸及天生的原因,因爲這會讓人遭受打擊而不敢正視。

我在心理治療中,始終對此類患者進行鼓勵再學習的方式,不和人比較,只和自己的過去相比就好。越是所謂的弱小者一定要擁有頑強的鬥志,有了鬥志就可以實施追求自我完善的行爲,再將關注點轉移到尋找突破的方法上來,心理疾病就會越來越輕微了。

首先不要樹立太大的目標,只能以稍微努力就能達到的爲基礎,否則會嚴重打擊那點小小的信心。以後能力越來越高,信心也就越來越強了,身心和諧也就是很容易了。

如果一位心理醫生自身是毫不努力的人,那麼在治療中是不可能給患者帶來強大的精神力量的。對於普遍的患者而言,光靠要對方努力的鼓勵是沒用的,你得展示給患者看你是怎樣尋求自我進步的。並非你是個心理學博士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比你這種博士更牛的人其實很低調。他們不需要以名頭來體現自我價值。

最好的治療,是首先讓患者成爲一個身心健康的普通人。個人的最高境界,最好的生活,就是平常心,與世無爭,簡單生活。

性格有天生與後天兩種成分。

有的小朋友我們會看到他精力特別旺盛,跟猴子一樣上竄下跳,東抓西撓,迫切地要在人羣當中脫穎而出。而有的小朋友呢,特別的文靜害羞,總喜歡一個人默默的玩,很是自得其樂。這時候我們說前一個小朋友外向後一個小朋友內向。

其實這就是他們神經感受器的天生差異,一個是我們說的神經大條,一個是神經過敏,打個比方,一杯45度的水,前者可能摸起來沒感覺,後者會說哇,好燙。所以前者需要更強烈的刺激來刷存在感,而後者討厭過多的刺激,需要更安靜的環境。

當先天的機制遇上後天的社會環境,便有了後天的性格。比如神經大條的人,小時候因爲有一個脾氣暴躁的爸爸而遇強更強,變得叛逆,自負,講義氣,不服輸,個性強悍,神經敏感的人對此就會成長爲膽小懦弱,易激動,自負又易自卑與悲觀主義。都遇到被欣賞鼓勵肯定的環境,神經大條的人會成長爲社會焦點的中心人物,叱吒風雲指點江山,而 神經敏感的人會成長爲一個很享受自己神不知鬼不覺的狀態,含蓄內斂默默磨劍不露鋒芒。

所以精神疾病的病人性格,後天可以修正,然後回到先天舒適的狀態就好了。

如何修正?弄清後天環境的作用機制,重新再社會化。

如果是性格因素佔了大部分的話,那可以從調整性格來改善心理疾病和症狀,性格的改善如果是以心理諮詢爲主要調整方式的話,一般需要較長時間的心理諮詢,嗯,大部分都會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性格的調節和改變是屬於人格完善部分的諮詢,當然在做這個諮詢的過程中也會處理其中的包括情緒、行爲模式、心理的衝突等方面的議題。

所以是一個綜合的過程。

建議如果已經住院的話,也要求要接受穩定的心理諮詢治療,兩者聯合治療。

是的,有些病人性格也是發病的易感因素,其中懦弱膽小的可能會無故緊張害怕,平時就有躁狂氣質或者抑鬱氣質的有可能發展爲雙相情感障礙,其中最爲麻煩的就要數偏執性人格,如果發展爲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或者偏執型精神病或者妄想障礙,治療起來更是非常的棘手,治療難度增大,病程延長,甚至很難改變他們的病態思維,病情的預後也比沒有性格缺陷的要差。但是,事無絕對,有部分病人還是能康復的,只不過可能需要終生服藥。